泉友都道藏泉乐,到底有哪些乐,如何乐,恐怕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 本文将玩泉之乐写的酣畅淋漓,一定说出了每一位泉友的心声!
一、搜寻之乐
爱上收藏古钱币之后,生活中便多了集币之乐。
我便是常叹缘薄之人。同伴多遇高档品,我却花高价才得几个普品,但经年累月也有几次“艳遇”,至今仍是心头之乐。
记得初入道时,一小山村大婶有副“铜钱牌”愿意出售,每枚一元。那时我已有很多康熙小平钱,所以费尽口舌说服大婶让我挑。这串钱中有八枚同治套子钱,钱体特厚重,文字特深峻,尤其背面满汉文特神气漂亮,与一般写法不同。尽管泉识有限,但一见也知非常品,于是另挑了两只康熙钱,凑成十枚,付给大婶10元便成交了。回来后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应当全部买下。又去了几次,再碰不到人。一年后再遇大婶,她说那副铜钱早被人买走了,悔之已迟。泉友们至今仍对我这几枚同治套子钱激赏不已。
古钱币大概是数量Z~多的散存在民间的文玩古物,你辛辛苦苦寻寻觅觅,讨价还价终而纳入囊中,真比沙里淘金、书摊淘书还有趣味。
自家搜寻、“捡漏”得来的东西既是一种缘分和机遇,更附加了自己一段生命和灵气,它比交钱就得的东西不知好玩多少倍!
▲ 宋 天师斩鬼背符文金刚杵,等级3级 说明:头模精美品。胡坚先生藏品。来源《寻花问泉》
二、鉴赏之乐
有人说玩钱是“小儿科”,其实小小钱币包纳大千世界,韵味无穷,鲁迅都喜好集藏古币。
日本已故钱币收藏家大川天显氏平生酷好古钱,他得辽钱“天显通宝”后遂号天显堂。天津泉学家邱思达先生有一副对联:“苍苔古道行应遍,落木寒泉听不穷。”苍苔喻铜钱之锈色,“苍苔古道”便是藏研古钱之道;寒泉亦喻古钱,王莽铸“货泉”、“布泉”时即泉钱相通。泉、钱同音,且有流通不竭的意思,又风雅淡泊,故文人常喜用之。此联诗意地说明了古钱蕴含的学问、韵味是说不尽听不完的,表达了对古钱痴迷的热爱。
我等弄到几个好钱,也不肯释手,坐车、睡觉都带在身边。更有万籁俱寂的晚上,取出下乡收来的、地摊淘来的“宝贝”,这时白天的烦恼,生活的负重,人生的得失都逃到爪哇国里去了,古钱让我们心静如水。我们对照钱谱,一心一意,清洁、整理、鉴赏,这时我们就是上帝,以一颗慈悲之心俯视世界,俯视历史,俯视人生。惬意在心中升起。此中之乐,可以意会,难以言传。
鉴赏辨别真伪,发现珍稀之品都是一乐。物以稀为贵,我发现顺治钱中光背就极少,比顺治“一厘钱”还少,千不挑一,钱界好像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品种。普品中也常可发现珍品,我的唐国通宝当十大钱、雍正通宝宝黔折二钱、康熙双点通东、嘉庆宽缘宝苏、嘉庆折二大样、光绪双寿宫钱等等,差不多都是从普品中发现的,按书上标价它们高的值几千元,低的也值几百元了。自己收养的丑小鸭中飞出了白天鹅,此中乐,乐如何?
▲ 金 真武背长寿符文,等级4级 来源《寻花问泉》
三、陶冶之乐
岭南古泉学家王贵忱先生用了一方图章曰“有钱人家”,看后不禁会心一笑,有意思。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自称“有钱”,因为那不是浅薄无知就是铜臭熏天,令人厌恶。可古钱收藏者自称有钱人家,却别有意味,洋溢着热爱钱币文化的风雅、高尚之情,令人钦敬。
是的,今人再富有也不过多有几张钞票,谁能拿出几枚古钱来?钱,Z~早是青铜制的铲形农具,后衍化为原始铸币“空首布”,Z~后泛指一切定形为外圆内方的铜铸币。现在称钞票为“钱”,只是习惯性延用这一名称而已。实际上皆为票,不是钱。
我们爱古钱,是爱其博大精深的文化。世间大乐,不是官感享受,而是精神文化享受,收藏古钱使我们充实和“富有”。
有一次我陪领导考察竹桥古村,村头一口乾隆古井,外围一圆圈石质井栏,内为一丘四四方方“禾斛井”。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一枚大大的外圆内方的古钱吗?古人泉钱相通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体现。这口井的设计,明显的寄托了竹桥先人希望钱财如泉水,源源不断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美好意愿。我这一解说,深化了古井的文化内涵,当即得到大家的认同。这也是古钱的陶冶之功吧,不玩钱是理解不到这一步的。
外圆内方的铜钱,实际上融汇了古人很多哲理思考。“方”乃公平正直之品格,是做人之根本;“圆”乃圆融通达之智慧,是为人处世之道。
人处社会上如无一颗方正之心,必然沦为卑下小人,唯利是图,丧失人格;但有方无圆,则易受挫折,与人与世格格不入,难以成事;而有圆无方,则为人缺乏魄力,软弱无主,必然无所作为。只有内方外圆,内存堂堂正正之心,内养浩然正义之气,而外面圆融和谐地待人接物,少些棱角锋芒,多些理解与宽容、灵活与谋略、调和与吸收,刚柔相济,方圆相生,这样的人生必然顺畅通达,事业有成。
这就是蕴涵在古钱上的方圆之道,它可谓中国人生哲学的一个亮点,闪耀着《易经》的智慧,泉友们陶冶其中,必然有所领悟,有所收益。
▲ 辽 礼佛图背花卉,等级2级 来源《寻花问泉》
每日互动: 讨论:下面这枚周元龙凤花钱,看看是真是假?值多少钱?
★★ 由于微信讨论功能停止服务,想快速知道答案的粉丝,三孔布公众号回复“0414”即可揭晓答案。
▲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大图
声明:内容整理自网络,本文用于传播钱币知识,推广传统文化,钱币图片来自玄商拍卖平台,归藏家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
热文推荐:
|